过去的十多个小时,我的又一位朋友在准备晒照卖萌的时候猛然发现他的微信朋友圈被禁言了,无法发布图片、文字、链接等任何内容,但收发消息正常。
随之想起,前几分钟也可能是前几个小时刷朋友圈曾瞥到另外一个倒霉蛋在有气无力地庆祝朋友圈解禁的消息。
简直了,本宝宝朋友圈竟然被禁言了,头一回知道还有这样的事。这会儿能让我说话了,却不知道说啥了……
|有病乱投医
这个时候,微信作为一个越来越封闭的王国,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出来的信息寥寥无几,之后所作的操作更像是有病乱投医。
流传甚广的一篇帖子是某位挂着“营销专家”名号的作者写的《微信个人号防止被封和禁言的方法》。文章一本正经地分析道,“其实禁言并不是我们的帐号被腾讯给禁了,而是群消息太多,信息太多,微信后台无法承受,造成死机,无法正常工作,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禁言,你打电话给微信客服,也解决不了,他也没有好的理由和方法,只会让你等一天。”
另外一篇题为《如何避免微信被禁言》的文章则表示,禁言是因为腾讯在某个时间段内重点打击个人微信营销,主要针对代购,不排除会有误伤的情况。
不过上面这两种的情况我似乎无一符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我和很多常打擦边球的人一样,首先想到可能是不小心触发了某个关键词、敏感词。比如前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始于鲁迅名篇《孔乙己》中的黑话,在朋友圈、聊天中是被自动屏蔽的。另外还有部分图片、GIF 动图也在被禁之列。
但遍览我个人新近发布的一些朋友圈信息,除了自娱自乐的游玩图文消息,便是热门的公众号文章分享。唯一可能和敏感沾边的是转发的 1 月 31 号凤凰网公众号发表的《多省党委表态,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而前后脚分享该文的同事、朋友并未出现被禁言的情况。当然如果是秋后算账的话,就很难彻底追溯排查了。因为工作原因,文章转载分享早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一种习惯,夹杂着对互联网热点的评头论足,也常会炫耀各地的见闻,朋友圈状态的数量每天几条、十几条不等,微信官方统计的个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 2015 年全年,我一共发出了 632 条朋友圈。2016 年以来,几乎每天保持着接近 10 条的朋友圈状态。
联系微信内部人士,对方表示并不知情。不过在微信的设置中,的确存在“账户自助解封”选项,在账户被封锁和功能被限制时,可以点击此处解封。手机客户端中,这个选项出现在“我/设置/账号与安全/微信安全中心。我象征性地尝试了一把,见效与否也无从考证,毕竟微信没有像更换手机登陆账号一样,给你一个安全提示。
|不安,焦虑
据不完全统计,我个人朋友圈中包括我在内被禁言的有三位,都是媒体同行,最严重的一位无法收发任何消息。实际被禁言的好友数量可能更多。因为禁言持续的时间往往在 12 个小时左右,如果你未在被禁言的那段时间恰好发朋友圈,可能你自己都不会察觉。所以,被禁言到底是不是小概率事件也很难考证了。
话虽如此,焦虑和不安却是实实在在的。焦虑来自于旧有习惯的被扰乱,以及表达欲望得不到释放的肿胀感,不安则来自于个人网络生活的不可控、不可预知。于是迫不及待地与有过类似经历却只有一面之缘的微信好友煞有介事地推演,揣摩,相互交换听到的小道消息,并迅速脑补了一出精彩程度秒杀国产谍战大片的戏来。但无论怎样的不安和焦虑,这些终究可能只是一个无形中被社交网络绑架的互联网成瘾者的自怨自艾罢了。只是,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已然像个丢了心爱玩具的小公主一样,坐立难安。
反过来讲,也足见微信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之深,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了我们发声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媒体和个人来讲都是如此。而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一颦一笑,同时也在营造着你的朋友圈形象,角度雷同的自拍,一段心有戚戚的音乐、视频,一个地理位置小尾巴,照片中若隐若现的 LV、Burberry、Gucci 格纹,一条灵机一动的段子,一篇有偿转发的文章,都在此列。
你的朋友圈动态是小心翼翼也好,率性而为也罢,一个可悲的现实是,可能没几个人会记住你的嬉笑怒骂,对你被禁言一事可能更是无从体会,到头来只能沦为一场场自我陶醉的表演,即便在小范围内溅起了层层涟漪,但也很快会淹没对新闻热点极其敏感的社交网络,以及庞杂泛滥的朋友圈动态中。
为了给朋友圈禁言这件事画上一个句点,我强行总结出了下面六点并在朋友圈发布出来:
- 话太多;
- 被萌翻;
- 担心春节前新 KOL 出现破坏舆论平衡;
- 我太帅;
- 我太帅;
- 我太帅。
然而,上面这些段话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自我表演。
虽然分析了这么多,还夹杂着沉渣泛起的反社交言论,遭遇可能和很多微信的功能异常一样,成了一个不解之谜。2015年年中的时候,纽约网站设计联盟就总结过微信上出现的那些诡异的bug:
- 无故被删除好友;
- 发完红包对方没领,过期也没退回;
- 非法渠道注册,账号被锁定;
- 被拖进小黄群,还无法退群。
如果你在微信上也遭遇过禁言、被拖进小黄群等灵异事件,欢迎留言。